債務推動經濟發展?
四月 10th, 2012 | 繁體中文 | 0 Comments
2008年美國的金融危機可以令很多經濟學家回想起30年代的大蕭條時期。 1929年債務與GDP的比值達到300%,美國工業在信用氾濫的基礎上實現了高度擴張。但是美國國內購買力的水平卻未能趕上這一速度,產品嚴重過剩,企業負債違約,進而引發股票市場崩盤和銀行大面積的壞賬。結果就是銀行破產,負債人(或者存款人)蒙受損失,大規模的企業倒閉和員工失業。 2008年的情況更為惡劣,美國總負債與GDP比值高達400%。奧巴馬和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量化寬鬆”政策不過是以藉更多的錢還眼下的債而已。而今,美國仍以每年10%的速度擴大債務規模。現在的美國成為歷史上最大的債務人。
眾所周知,美國央行的白銀貯備早就被銷售清空。而其黃金貯備量僅為21 650萬盎司,如果以每盎司黃金價值1650美元來計算,美國的黃金貯備只夠這個國家還大約三個月的債務。美國面臨著“資不抵債”的景象。這也意味著各國央行所積累的數額龐大的美國債務永遠無法在不造成美元崩潰的情形下換成真正有價值的實物。這意味著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中國所擁有的美元儲備在現實世界裡無法使用。
其他西方國家的情形似乎也不甚樂觀。意大利的總負債與GDP比值達到120%。法國的公共債務佔GDP總值的90%,公共支出佔GDP的56%,銀行資本不足,出口貿易停滯。比起其他歐盟成員,法國更令人擔心的是其天生的優越感引發的“拒絕改革”的態度。這樣的態度是否會使法國成為下一個歐元危機的誘發因素呢?我們拭目以待。
再回顧歷史上為解決金融危機而超印紙幣引發的惡性通貨膨脹的例子數不勝數。在無“真金白銀”或者物質基礎上超發的紙幣因失去國民或者債權人信任,其價值得不到認可。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經濟學者或者知名企業家不約而同地發出一個聲音:實物黃金白銀擁有所有其他金融產物(紙幣、股票、期貨、現貨、紙黃金、信貸等)沒有的優勢—即它的稀有、以及不可被人為創造的屬性,所以這是一個真正屬於你個人的財富,而不是一紙承諾。
我國知名的作家學者宋鴻兵在其著作《貨幣戰爭》系列叢書中反復談到黃金貯備對我國貨幣穩定的重要性。
美國的肖恩•麥奎爾,在1995年和1996年被投資者排行榜評為最好的拉丁美洲分析家。他是多年的黃金投資者,他曾說:“我相信幾乎沒有東西能像在銀行里帶著刻印的金磚那樣可以兼具投資安全和保值潛力的特性。”
在歐洲備受消費者信賴的在線黃金交易公司LinGold.com和AuCoffre.com創 始人Jean François Faure 先生在其暢銷書《L’or, un placement qui (r)assure》(譯為:《黃金—安心的保障》)中寫道:黃金,自6000年來作為人類財富的象徵,至今仍有著令人驚訝的現實需求。在危機時刻,這是 唯一能夠明確地保護我們資產的避風港。這位被同事親切地以名字簡寫JF稱呼的法國紳士,在本書的一開始就為他的讀者拋出了這樣一個疑問:問題並不在於是否 應該買黃金,而是以怎樣的方式購買和持有黃金才是最明智的選擇?